新闻中心
您现在所在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医院新闻
【人文恩医】写在第八个“中国医师节”来临之际--篇章一

时间:2025-08-13 | 浏览:26 | 来源:巴中市恩阳区人民医院

2025年8月的恩阳,暑热未消。恩阳区人民医院的工作人员,正在筹备庆祝第八个“中国医师节”的活动。“德馨于行,技精于勤”八个大字在门诊大厅的显示屏上格外醒目——这是今年中国医师节的主题,也是“恩医人”最真实的写照。


图片


再过几天,市、区将发布致医务工作者的慰问信,开展暖心关爱、励志表扬、致敬礼赞等活动。而在这些官方仪式感之外,一些更微小却更动人的故事,正在恩阳河畔悄然发生......


图片

恩阳区人民医院老年医学科办公室的灯光,常常亮到深夜。科主任陈益波刚整理完病历资料,又匆匆走向住院病房。守护生命,是他二十余年如一日的承诺。老年医学科,是医院里最“慢”也最“重”的地方。这里的患者,身体像布满暗礁的旧船,一个看似微小的风浪,都可能引发全身系统的崩盘。

“陈主任查房,像冬天里的暖阳。”一位长期住院的老人这样形容。他查房从不匆匆走过场,总是耐心俯身倾听,不厌其烦地解答家属的疑虑。他会留意老人被子是否盖好,饭菜是否可口,甚至记得哪位老人喜欢听相声,哪位老人怕黑。他说:“医治老年患者,三分靠药,七分靠心。他们的尊严、舒适和情感需求,与疾病本身同等重要。”

图片


在区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病房里,科主任杨磊俯身靠近病床,仔细给呼吸困难的杨大爷听诊及查体,老伴岳奶奶一见他白大褂上熟悉的名字,眼眶倏地红了:“杨医生,老头子昨晚咳嗽、咳痰、呼吸困难……”杨磊屏息凝神,耳际捕捉着双肺的细微变化——那是老年肺水肿患者特有的“溺水之音”。每一次听诊,他总会侧身轻托患者肩背:“叔,慢慢吸气...好,再咳一声”。他每天反复穿梭于病房门外,踮着脚在门口张望的身影,成了家属心中最踏实的依靠。

2025年8月,窗外蝉鸣依旧。杨大爷病情好转出院那天,岳奶奶握着颤抖的笔,在两张信纸上郑重写下:“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可是我无法报......”信末,全家人的名字整齐排列——儿子、儿媳、小孙子,这是中国式感恩最庄重的表达。


图片

医师节前一周,恩阳区人民医院上演了暖心的一幕。一位患者家属为表谢意,硬是将1000元红包塞给重症医学科主任侯林。侯林医生几番推辞未果,转身就把钱交给护士长手中:“存进他的住院费里。”——这是医院处理此类情况的惯例,待患者出院结算时,这笔钱将原封不动退还。

“被患者塞红包,心里是暖的,但不是因为钱,而是对自己作为主管医生工作的认可。”侯林坦言。在他看来,收受红包会让纯粹的医患关系异化为金钱交易。“治病救人是医生的本分,患者无需用红包来表达感谢。”

图片

8月7日清晨,恩阳区登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已人头攒动。由恩阳区人民医院多学科医师组成的健康宣教团队正在开展义诊活动。“大爷,您的血糖指数偏高,希望您能按照教您的方法调整饮食。”医生温和地叮嘱着,这样的场景每年都会在恩阳各个区域上演。

夜幕降临,巴中市各个区域为医师节亮起暖光。在肿瘤科病房,廖立国轻轻地为熟睡的张婆婆拉好窗帘,关掉刺眼的顶灯;在妇产科病房里,杨雪为产妇掖好被角,确认液体余量;在医生值班室,肖美霞医生翻看着患者送的感谢信,疲惫的脸上浮现微笑。

图片


“敬畏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这根植于医者灵魂的誓言,在恩阳河畔的晨昏流转中,化作一盏盏不灭的灯。无论是在惊心动魄的抢救室,还是在需要细水长流的住院病房,这份守护从未缺席。


图片


当第一缕曙光映亮义阳山时,恩阳区人民医院的白衣战士们又将开始新的征程。他们胸前的听诊器会反射出比白大褂更耀眼的光亮,他们手中的柳叶刀会绽放出比无影灯更夺目的光芒。“恩医故事”仍在温情上演......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