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您现在所在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新闻
权威发布!中共巴中市恩阳区委三届四次全会《决定》全文来了!

时间:2023-09-09 | 浏览:1883 | 来源:恩阳发布


中共巴中市恩阳区委

关于深入推进制造业突破发展

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决定

(2023年8月23日中国共产党

巴中市恩阳区第三届委员会

第四次全体会议通过)


为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系列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落实省委十二届三次全会、市委五届六次全会决策部署,深入推进制造业突破发展,加快建设竞争优势突出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中共巴中市恩阳区委三届四次全会进行了深入研究,修订了《中共巴中市恩阳区委关于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奋力推动制造业突破发展的决定》,并作出如下决定。


一、全面贯彻党中央和省委、市委决策部署,坚定以制造业突破发展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一)重大意义。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指示,四川要依托制造业的独特优势,积极服务国家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省委十二届三次全会作出“深入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决策部署。市委五届六次全会专题研究部署工业兴市制造强市工作。近年来,恩阳区坚持工业增量化发展,大力实施“制造业发展突破年”行动,电子信息、食品饮料两大产业集群效应加速呈现,制造业对全区经济发展贡献稳步提升。各级各部门要提高政治站位,深刻认识推进制造业突破发展的极端重要性和现实紧迫性,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和省市区委的决策部署上来,坚定信心、铆足干劲,坚定不移推动制造业突破发展,加快建设“两地三区”现代化新恩阳。

(二)总体要求。坚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落实省委十二届三次全会、市委五届六次全会精神,聚焦高质量发展,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紧扣省委“四化同步、城乡融合、五区共兴”发展战略,围绕市委“育龙头、强主体,延链条、建集群,促创新、增动能”决策部署,坚持“23456”工作思路,突出工业当先、制造为重,推进三次产业融合发展,构建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三)发展目标。到2027年,制造业发展取得“五大突破”,建成成渝地区电子信息产业协作配套基地、中国西部肉制品生产基地,初步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和安全性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规模总量取得重大突破。工业化率年均提高2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和工业投资增速高于省市平均水平。到2025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实现倍增。到2027年,建成两个100亿级产业集群。

——质量效益取得重大突破。到2025年,制造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达70%以上,两大主导产业占全部工业比重达75%以上。到2027年,工业税收突破5亿元。

——主体培育取得重大突破。到2025年,全区工业企业总数突破300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60家。到2027年,全区工业企业总数突破400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80家以上,培育一批行业领军企业。

——园区建设取得重大突破。到2025年,累计建成标准化厂房50万平方米,入园企业达到80家以上。到2027年,园区企业亩均营业收入、亩均税收分别达400万元、15万元以上,产业集聚度达到70%以上。

——科技创新取得重大突破。到2025年,累计新增省级企业技术中心5个、省级院士(专家)工作站2个以上,新培育国省级“专精特新”企业5家、高新技术企业10家以上。到2027年,国省级创新平台达到10个以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内部支出占营业收入比重达到1%以上。

到2035年,三次产业发展能级和综合实力全面跃升,深度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国内国际双循环,现代化产业体系总体形成,与全国同步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


二、锚定主攻方向

(四)加快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强链。依托巴中临港产业园,按照“延链引育+飞地研发+本地转化”思路,在园区内联通上下游、贯通左右岸、形成产业链,加快建设100亿级电子信息产业集群。主攻智能终端,重点发展智能电视、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产品。主攻智能穿戴,重点发展智能手表、智能手环、智能耳机等产品。培育新型显示,重点发展柔性显示、OLED、AMOLED等产品。培育新型储能,重点发展锂离子电池、钠离子电池等产品。布局新兴领域,融入新能源汽车、无人机、医用电子设备等新赛道,加快提升恩阳电子信息产业“圈内”知名度、“链上”配套率。

(五)加快食品饮料产业聚链成势。依托恩阳食品工业园,按照“龙头企业—产业链—产业生态圈”发展思路,建基地、育主体、深加工、创品牌,加快建设100亿级食品饮料产业集群。主攻肉制品,加强与蓝润集团、龙大美食等国内知名企业合作,延链发展种源培育、饲草饲料、规模养殖、屠宰加工、物流配送肉制品全产业链。主攻粮油制品,重点发展优质大米、植物油、面制品等精深加工,提升“龙头食品”、“万仞山米业”等老品牌知名度,加快培育“恩阳大米”、“恩阳菜籽油”区域公共品牌。培育生物饮料,重点发展乳酸菌饮品、药食同源饮品、果蔬饮品,开发功能性饮料、酒精饮料。培育预制菜产业,重点发展即食豆制品、魔芋制品,即热米饭、火锅,即烹肉制品,即配净蔬菜。

(六)加快文旅康养产业提质增效。围绕“千年米仓道,早晚恩阳河”文旅品牌,深耕文旅康养首位产业,加快文旅商体融合发展,争创天府旅游名县命名县、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加强景区建设。围绕恩阳古镇,加快建设恩阳“梦华录”、米仓古道文旅融合示范园,打造文旅融合示范区;围绕黄石景区,加快呈现“巴国花乐园”、水上游乐主题公园,打造休闲度假核心区;围绕田园景区,提升A级旅游景区,梯次建设农旅融合示范园,打造乡村旅游集聚区。丰富旅游产品。建设美食之城,做大特色街区,培育时尚茶饮、风味小吃、传统美食,争创四川省高品质示范步行街;建设运动之城,引进国际国内赛事,做强自主IP赛事,创建中国广场舞之乡、中国龙舟赛永久举办地;建设演艺之城,挖掘米仓文化、红色文化、巴文化,开发情景式、沉浸式、互动式文旅消费新产品,创建“川剧小镇”;建设夜游之城,大力发展“夜游、夜宴、夜娱、夜购”夜间经济。深化业态融合。拓展“文旅+”广度深度,培育“文旅+研学”、“文旅+康养”、“文旅+生态”等新业态,构建多业态融合发展新格局。

(七)加快农业全产业链升级。坚持把产业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不断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建设现代农业园,围绕“一核两环四带多园”产业布局,扎实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整区域推进示范,深化良种良法化、耕作机械化、种养生态化、产品标准化、园区数字化“五化发展”,加快建设司城碧石、尹家下苏等现代农业园,每年新增2~3个省市级园区。培育壮大特色产业,规模发展优质粮油、有机果蔬、道地药材、生态畜禽,加快建设柳林—下八庙10万亩优质粮油示范片区、双胜—玉山5万亩有机果蔬示范片区、渔溪—九镇2万亩道地药材示范片区、雪山—上八庙100万头生猪养殖示范片区,实施农产品精深加工、新型经营主体培育两大提升行动,推动农业生产供应链、精深加工链、品牌价值链同构。加快建设和美乡村,大力推广浙江“千万工程”经验做法,深化“三区同建”,统筹抓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产业振兴、基层治理,促进农业生产、农村建设、乡村生活生态良性循环。


三、把准突破重点

(八)推动园区扩容增效。围绕“一园三区”工业布局,深化“四大行动”,推动园区提档升级,加快创建省级经开区、省级高新科技产业园区。深入实施调规优园行动,按照“细分产业门类相对集中、产业环节相互链接、产业要素充分共享”理念,归并同类企业、搬迁断链企业,规划建设“园中园”。深入实施挖潜兴园行动,坚持“亩均论英雄”,突出投资强度、产出强度等准入评价,实行“有进有退”动态管理,采取租赁、协议有偿收回等方式盘活停建项目、闲置厂房、低效用地,提升亩均产出效益。深入实施引企入园行动,聚焦主导产业、关键环节,优化产业招商图谱,开展驻点招商、小分队招商、产业链招商、委托招商,强化专业招商、“一季一城”专场推介,重点招引龙头企业、战略投资者。深入实施促建满园行动,完善园区管理办法,健全“管委会+链长+公司”推进机制,优化“恩阳跑团”全程服务,推动在谈项目快签约、签约项目快开工、开工项目快建设、建设项目快投产。

(九)强化科技创新赋能。积极建设创新平台,加强与哈工大及成渝地区高等院所合作,支持企业与重点高校、科研院所、行业学(协)会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共建产业技术研究基地、院士(专家)工作站,支持建设技术创新中心、产业创新中心,培育一批高能级研发平台、转化平台、孵化平台。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落实惠企科技创新政策,推行重大科技项目“揭榜制”、“赛马制”等模式,支持组建企业创新联合体,共建产品质量检测机构,鼓励开展关键核心共性技术攻关。加强创新成果转化应用,健全科技成果评价机制,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依托国家技术转移西南中心巴中分中心,推进科技成果信息共享和市场化交易,促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推动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升级,依托天府科技云和巴中“西部云谷”服务,实施“企业上云”和“智能制造”行动,促进企业产品设计、生产流程、市场开发等数字化,支持创建数字车间、智能工厂、绿色园区。

(十)用好省内帮扶平台。抢抓省内结对帮扶机遇,围绕宜宾—恩阳经贸合作,共建电子信息、食品饮料产业协作园区,积极有序承接中东部产业转移;建立重大展会抱团机制、双方企业互动机制,促进两地企业全方位、多领域交流,力促落地一批合作项目,推动培育2至3家龙头企业,发展壮大1至2个特色产业。借助国有企业带县三级联帮,加强与结对帮扶恩阳的在川央企、省属国企合作,争取实施一批产业培育项目。争取省内民营企业到恩帮扶,助力“1+2”主导产业发展。

(十一)加快推进“两业融合”。围绕制造业高质量发展需求,实施生产性服务业补短工程,推进现代服务业同先进制造业融合发展。强化物流服务,依托机场、高铁、高速等立体交通网络,做好汉巴南高铁巴中西站片区开发,加强仓储、冷链、烘干等设施建设,培育智慧仓配、多式联运等新业态、新基地,多措并举降低物流成本。强化数实融合,培育壮大京东(恩阳)数字经济产业园,引进培育一批电商企业、电商达人,建设恩阳电商生态圈。强化人力资源服务,壮大恩阳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建设区域性人力资源服务高地。强化技术支撑,引育一批工业设计、工业互联网、检验监测认证等公共服务机构,推动制造业做大做强。


四、育强市场主体

(十二)大力扶持小微企业。实施小微企业“育苗”计划,每年筛选一批主营业务突出、成长性好的小微企业,实行精准扶持、针对培育。强化政策支持。落实财税减免、创业贷款、就业补贴等政策措施,提高政府采购预留份额,帮助小微企业降本增效。强化创新升级。支持小微企业升级改造,引进新设备、新工艺,开发新技术、新产品,建立健全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增强小微企业竞争力创新力。强化市场拓展。引导小微企业融入区域公共品牌,发展地方特色品牌,建立标准化生产管理体系,参加线上线下展销活动,拓展产品上行通道。

(十三)梯队培育规上企业。实施中小企业“壮干”计划,重点遴选一批营收超千万元、发展潜力突出的制造业企业,纳入“小升规”重点培育清单,实行重点扶持、梯次培育。助力企业增资扩产。综合运用奖励补贴、开发专属金融产品、包装制造业中长期贷款项目等措施,积极解决生产经营、保障用工、节能降耗等困难,支持企业增设产线、改造技术、拓展市场,保障企业达产稳产、满产超产。引导企业做大做强。依托“一园三区”、现代农业园区、产城融合片区,鼓励同类企业、延链企业通过合并重组、垂直整合等方式,推动中小企业进园入链、尽快壮大。服务企业升规入库。完善领导挂联、部门包保、企业专员等帮扶机制,强化政策兑现、服务指导和运行监测,积极解决项目建设、融资贷款、政务办理等问题,助力企业快达标、快升规。

(十四)选优育强骨干企业。实施骨干企业“灯塔”计划,聚焦营收超亿元企业、创新转化能力较强的制造业企业,实行全面扶持、攻坚培育。攻坚产业链“领航”企业。集成资源政策,鼓励企业以投资入股、增资扩股、带方案出让等方式,跨区域跨领域整合产业上下游,构建链主带链属、主链拓辅链发展格局。支持企业发展总部经济、功能性机构,增强区域资源配置能力,放大规模效应。支持企业争创中国驰名商标、四川名优产品,提升企业影响力、市场占有率。攻坚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鼓励企业深耕细分市场、单项产品,加大原创性、引领性技术研发投入,加快产品开发迭代,在主攻领域占据优势。攻坚“专精特新”企业。坚持引育并重,支持科研人员来恩领办企业、转化科创成果,支持企业承接国省科技专项和创新产品项目,鼓励企业利用特色资源、运用独特工艺技术,提高专业化生产和协作配套能力,培育一批“小巨人”企业、瞪羚企业、“贡嘎培优”企业。


五、强化支撑保障

(十五)加强组织领导。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发挥新型工业领导小组作用,坚持“半月、每月、双月”调度,分析研判制造业发展重大问题。区级领导要发挥“关键少数”作用,带头抓招商引资、项目建设、补链强链等工作,常态化到项目一线、企业一线现场办公、解决问题。严格落实“链长制”,“链长”包干负责产业链招商、项目建设、企业投产达产等工作。完善区级领导联系重点产业、重点项目、重点企业制度。健全各镇(街道)、区级部门“一把手”抓产业工作机制。构建新型工业化统计监测体系,完善产业安全监管体系,加强工业经济监测调度和分析研判。建立正向激励机制,大力褒奖在工业经济发展中作出突出贡献的企业、单位和个人。优化考核体系,提高工业在综合目标绩效考核中的分值占比。加强监督检查,做好宣传引导,开展专项督查,营造敢抓工业、善抓工业、大抓工业的浓厚氛围。

(十六)强化要素保障。强化财政投入,用好工业发展专项资金,统筹整合各类产业奖补资金,支持主导产业加速壮大、企业做大做强、园区扩容升级。用好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税收优惠政策,优化简化出口退税流程。强化金融支持,落实“园保贷”,支持制造业企业中长期贷款,鼓励引导金融机构增加制造业信贷投放。强化用地保障,坚持“凡用地、先挖潜”,加大闲置土地处置力度,推行工业用地“标准地”、弹性年期供地模式,确保轻资产项目“拎包入恩”、重资产项目“拿地即开工、交地即交证”。强化用能保障,争取天然气优惠政策,高效推进电力市场化交易政策落地落实,引进工业园区屋顶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建设低碳园区、绿色工厂。强化用工保障,定期举办招聘活动,为企业“订单式”输送产业工人,完善园区企业职工通勤、子女入学、劳动权益维护等配套支持政策。

(十七)夯实人才支撑。聚焦工业发展需要,推动人才资源向工业战线集中,促进产业与人才融合发展。坚持在工业一线识才用才,推行“悬榜选将”、“三线墩苗育才”、“双向互派”,培养一支熟悉工业、善抓工业的干部人才队伍。坚持内行管工业,把懂工业、爱工业、有务实作风和开拓精神的行家安排到抓工业的工作岗位上。加快培育产业发展急需高层次人才,深入实施“百千万引才工程”和“巴山优才培育计划”,探索推行“政招企用”、“特聘专家”、“周末工程师”等引才模式,引进一批工业发展急需的经营管理、专业技术、科技研发人才,培养一批优秀企业家。选育“恩阳菁英”,每年重点培养2~5名工业产业科技人才、高技能人才,给予资金资助、项目支持。支持产业园区、用工企业与区内外职业院校联合建设“厂中校”、“校中厂”和实习实训基地,定向培养技能型劳动者。

(十八)优化营商环境。坚决落实“两个毫不动摇”,聚焦“全国一流、全省最优、全市最好”营商环境建设目标,深入实施营商环境优化行动,构建国企敢干、民企敢闯、外企敢投的制度环境,推动各类市场主体蓬勃发展。提升“恩阳跑团”,壮大跑手队伍,组建专业跑团,强化线上线下帮办代办服务。深化“一件事一次办”改革,提升“一网通办”、“跨省通办”,健全容缺受理、容缺办理机制。提升园区一站式服务能力,推进更多政务服务事项进园区,实现园区事园区办、企业办事不出园。建立“接诉即处”工作机制,设立接诉即处中心,搭建智慧管理平台,动态解决企业合理合法诉求。建设“诚信恩阳”,开展政府承诺事项落实、助企纾困政策兑现、拖欠民营企业账款、涉企收费专项清理,依法依规推动各项惠企政策免申即享、及时兑现、直达企业。深化行政处罚“首违不罚”,制定包容审慎监管措施。严格落实企业“宁静日”制度,建立涉企“综合查一次”机制,让企业专心发展、安心经营。创建开放包容人文环境,通过政企早餐会、茶话会等灵活多样的形式,畅通政企沟通渠道。加强企业涉法涉诉法律咨询服务。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增加工业企业法人代表在各级劳模和“两代表一委员”中的比重,让企业家有地位、有荣誉、受尊重。构建亲清政商关系,依法规范行业协会商会管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营造亲商重商、安商护商的良好环境。